为什么切了息肉,还是会患癌?只因忽视这个细节……

数据显示,80%~90%的肠癌是由“息肉恶变”产生的,及时切除息肉有助预防肠癌的发生。
然而,临床上有很多患者,明明切了息肉,平时又非常注意生活习惯,还是得了肠癌。

肠息肉自身并不是癌,但有恶变成癌的倾向,常见息肉有如下几种。
1. 炎症性息肉
当身体出现炎症的时候,某些组织就会发生增生,如果肠道有炎症,在肠道中就会出现增生性息肉,这种息肉是安全的,不会发生病变。
2. 增生性息肉
增生性息肉是最常见的肠息肉,这种息肉有一个特点就是非常的小,在肠道上表现为小突起,而且生长速度比较慢,一般不会发生病变。
3. 腺瘤性息肉

80%的大肠癌都是由于结肠腺瘤发生病变而来的。数据表明,腺瘤性肠息肉越大,恶变的可能性也越大。当发现肠道中患有结肠腺瘤的时候,最好及时切除。
4. 家族性息肉
与遗传因素有关,其癌变的倾向性几乎可以达到100%。
特点为婴幼儿期无息肉,常开始于青年期。息肉数目往往非常多,好像铺路的鹅卵石一样,密密麻麻分布在肠道上。

胃病专家表示:腺瘤性息肉和家族性息肉是一定要切除的。但肠息肉绝不能一切了事,良性息肉也不例外。
这是因为腺瘤性息肉切除后再生、复发的概率较高,有时候切息肉就像割韭菜,切除了旧的很可能还会长出新的,且复发时息肉的位置和性质都可能不一样;同时多发性息肉容易漏诊,息肉切除后必须密切随访复查。
临床上那些切了息肉,还是患上肠癌的人,很可能就是忽视了定期复查。
若息肉只有一个,病理证明是良性的,刚开始每年只需查一次内镜,连续2~3年检查不复发,之后可以改为每3年查一次;
有多个良性息肉,最好每年做一次肠镜检查;
绒毛状腺瘤、锯齿状腺瘤和高级别上皮瘤变的息肉容易复发和癌变,建议每3-6个月复查一次结肠镜。
多数大肠息肉前期无任何临床症状。
部分大肠息肉患者表现为大便带血、稀便、大便习惯改变等,也会有便秘或大便次数增多,长蒂息肉或位置近肛门者可有肿物脱出肛门。
大肠息肉及大肠癌的高风险人群,每年至少应做一次肠镜:
45岁以上人群;
有肠道症状的人群,如反复黑便、排便习惯改变等;
一级亲属中有大肠癌或腺瘤病史的成员;
大肠癌或息肉手术后或内镜治疗后随访复查;
有盆腔放射性治疗和胆囊切除史者;
不论是否有息肉,学会以下3招,可以帮我们有效降低肠癌的发生率。

大肠是个“人体发酵罐”,过多的营养物质导致菌群失调,并将那些富余的营养大量合成胺类物质,胺即致癌物,会侵害肠道,诱发肠癌。建议最好:
长期便秘患者肠道内存在大量干结的粪便,可持续刺激直肠黏膜,造成慢性炎症,久之可能引发肠息肉。
预防肠癌,饮食不妨“苦”一点,守住“鲜、野、淡、杂”四字诀。
“鲜”指多吃新鲜食品;
“野”指吃天然蔬果;
“淡”就是少盐少油少肉;
“杂”则是吃尽可能多的食物,不偏食。
胃肠、胃病疾病多由日常饮食和卫生习惯影响,一定要引起重视,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和健康饮食。一旦有症状存在,一定要定期进行胃肠、胃病疾病筛查,早预防、早发现、早治疗。
大连胃病专科医院热线电话:

医院地址:大连市涧西区辽宁路3号(涧西花卉市场隔壁)
乘车路线:市内乘坐21路、46路公交车到南昌路辽宁路口下车即到。
咨询电话:。